發表文章

我的主張:適得其所的烏托邦

  要說我有什麼從小堅信不移、甚至視為一種目標或方向的主張,那肯定就是打造一個適得其所的烏托邦。   我非常非常相信,每個人生來一定有些天賦,只要找到並且在這方面持續努力,一定會做得比別人更好;這種成就感讓我們更快樂,以致於我們願意繼續在這方面深造,進而又做得更好,然後更快樂。這將形成一個正向循環,只要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天賦,並且適得其所的去發揮長才,讓每個最適合這個領域的人去從事這份工作,就能打造一個快樂、太平的烏托邦。   這大概是一種「天賦心理學」的觀點。Marcus Buckingham 和被譽為天賦心理學之父的 Donald O. Clifton 曾撰寫《發現我的天才》(Now, Discover your strengths)一書,Tom Rath 也接續發表了此書的第二版(StrengthsFinder 2.0);快速了解他們的主張可以參考 Ch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撰寫的文章: 認識自己 + 找到天賦 = 最佳出發點 。簡而言之,作者們強調:在補足弱項之餘,發揮長項才是成功的關鍵。天賦(talent)是一種突出的活動表現,是反覆出現的思想、感覺和行為模式;若能妥善發揮,輔以知識(knowledge)及技巧(skill),就能化作個人的優勢能力(ability)。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相同。由於天賦與生俱來的特性,過於強調它可能陷入宿命論的思維;因此現今許多正向心理學的研究致力於探討人們後天能培養的成功條件,好比  Carol Dweck 提出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 K. Anders Ericsson 的提出的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  和  Angela Lee Duckworth 提出的恆毅力(Grit)  等。我的回應是,雖然他們的主張都試圖弱化天賦的重要性,但後天的努力與天生的條件並不相違背,綜合起來反而能有加乘的效果:以成長型思維探索天賦、以刻意練習和恆毅力發展天賦,必能培養出絕佳的個人優勢能力。   新興的認知神經科學對大腦的可塑性進行許多研究,認為大腦的迴路能夠重建,故可經由訓練來增強既有的連結、某些區域甚至能長出新的神經元(著名的倫敦計程車司機腦部變化研究由 Katherine Woollett...

文章分享3

  這次要分享我在網路上無意間看到,瞬間覺得有點被戳中(?),讀完也滿有心得的文章:「 台灣的出版業天真而迷人,但也因此賺不了錢 」。   作者曾在出版業待過一段時間,現為獨立的文字工作者。文章裡描述了他所觀察到的出版業「浪漫」現況:不同於資本主義社會裡的許多產業,出版界人人強調做出真正的好作品;但真的做好了,行銷、包裝等手法又被批評太商業化,失去本質,怪不得相關從業人員只能喝風吃土。   我是一個滿熱愛文字的人,也不只一次想過要投入出版業;所以看到作者說,想從事出版業的許多人都是因為好喜歡書、想做好書,真的很有共鳴阿!同時,我也自詡為一個非主流的文青,最看不慣(尤其那種想教我怎麼生活的)暢銷書;就連聽音樂也一樣(當這個樂團開始大紅了,好像就沒那麼喜歡了)。   不管從出版者的角度或從閱讀者的角度,看這篇文章時都覺得很中肯。文末雖然提到平衡點,卻沒有對任一方的態度做什麼引導,反而多拋出了一個問題;但也是因此才讓我發現,原來大家想要的閱讀生態可能是很不一樣的。作者特別提到的「閱讀不分高下」,也暗暗反映了當今社會有文學的貴賤之分;這裡涵蓋了某部分人理想的閱讀生態,或許是提倡高尚的文學,但我想一定也有另一群人,致力於平衡這種評價,以創造最友善的閱讀環境(或許作者是這樣想的)。   順帶一提,在網際網路與心理學的課堂上,老師從開源軟體講到了更根本的概念:有些基本、重要的東西,不應該封起來或要求別人付費。我相信這段話如果延伸到出版界,也是某部分人理想的閱讀生態。   雖然理性而言,我沒有真的接觸過出版界的文化,也不太確定這產業的浪漫是我們的現成偏差導致,或者是可以被量測的現實景況;但從我自己超感性的角度體會到的種種,帶給了我一些反思(就是因為有這些思考才想分享這篇文章的QAQ),最重要的幾點應該是:   (1) 一定要理解:世界上有和你想法一樣的人、也有和你想法不一樣的人。   (2) 一定要理解: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的喜歡、自由的不喜歡。   (3) 一定要理解:不喜歡不表示不好。   對了,最後,我想浪漫跟生存的中間可能根本不是平衡點吧,所以才只能讓大家各說各話,反正文學圈裡的人都是很主觀的。講直接點,我今天身為一個腦粉,不管我愛的作者多商業,我還是會買他全套。

文章分享2

  前幾天在網路上看一些出版者的部落格時,看到了商業周刊創辦人何飛鵬老師寫的這一篇「 沉默不語,私下抱怨 」覺得滿有共鳴的,就拿來當作第二次分享的文章了。   作者提到一位在會議中不表達意見、會後卻私下向其他同事抱怨的主管;認為這樣的舉動是公司核心團隊最不應該犯的錯,不僅可能影響集思廣益的目的,更有損團隊的凝聚力。   不知道作者在撰寫這篇文章時,是不是還在氣頭上(總覺得用詞很直接、態度也很強硬阿~XD),或者是想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對此事絕不容忍;不過我最近剛好在組織行為的課程中,有機會和組員一起討論軍隊裡的溝通與信任問題,跟這篇文章有些呼應。如果軍隊成員因為不信任這個團隊,在嚴苛的環境下分散成多個小團體,以致多人受傷,算是領導人、還是成員的錯呢?我們都不認為這樣就可以定斷;如果一個團隊沒辦法讓成員信任,應該先討論其原因,比如溝通的問題:軍隊的紀律下,領導人如果不願意傾聽成員意見,將其他想法都視為不服從的表現,那最後的結果領導人應該要負很大的責任;但如果是成員不表態,造成團隊的分裂,成員也責無旁貸。   在社會心理學的課程中,我們學過許多團體決策的優缺點及可能的偏誤。應用到生活上,其實許多偏頗的決策並不是因為沒有經過團隊的討論或溝通,而是團隊的成員沒有獨立思考(只是從眾)或確實表達意見(即便是少數意見)造成。某種程度上我滿贊同作者的說法:如果沒有在該提出意見的時候表達想法,卻私下散佈其他立場的意見,將對團隊造成很大的傷害;不過在此同時,我也覺得領導人有其必要展現出的「樂於傾聽」的態度。   過去一陣子,我很常聽到身邊的人抱怨他們所參與的團體,其領導人總是先有了決定才跟大家「告知」,搞得大家有意見都不好意思說。   「現在有兩個方案,A和B。我自己是覺得A比較好啦,因為blablabla;阿B的話又blablabla、又blablabla,我覺得不用考慮。有沒有不同意的?」這是那位領導人常在會議中用的句型。要是這時候還有人在旁附和、表示同意,那先不談可能還有C方案了,我要是那個支持B方案的,面對這個情勢大概也會想說算了。   我承認領導人在面對問題時,先有大致的想法和方向,對於聚集討論的焦點、增進討論的效率都是很好的。或許領導人是更有經驗、是眼光更遠、是思慮更周全;但如果想傾聽不同的聲音,就要考量在團體中還是有「地位」的不同。如果在討論的一開始,...

文章分享1

  在網路上找和心理學相關的文章,看到一篇「 什麼樣的人會買十隻滑鼠?買東西,反映了你的人際關係 」覺得很有意思,就停下來讀完。   文中作者提到自己有很多不同功能、卻也各自有其缺點的滑鼠。在和朋友聊了這件事以後,他開始反思並發現這樣的購買行為反映出:他在某些難以做出選擇的情境,會為了緩解焦慮而做出替代性的選擇。   在和諮商師討論過後,作者又找到了一個新的視角:買了新的卻捨不得丟掉舊的,長期下來累積了過多無用的包袱,這樣的購物行為或許也和他的人際關係、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詳細的文章內容和作者的省思就留給大家自己去閱讀了~我比較想聚焦在「購物」和「人際關係」的連結裡頭。以下是從我的角度看這篇文章時感覺到的東西,以及我省察自己的購物習慣、人際關係後的一些想法,有興趣的人可以繼續往下閱讀~   一開始看到作者提出自己選購這麼多不同滑鼠的原因時,我只覺得這不就是在賣場挑選的時候,考慮不夠周詳的緣故嗎?很直接的,我的想法也是「就買一隻無敵滑鼠就好了嘛!」;但從作者朋友點出人生中的困難選擇云云之後,我才開始思考一個人透過外在的購物行為,試圖逃避某些人生中關於選擇的問題的可能性。   我也有特定的購物習慣,儘管與作者並不相同。我的物品不多,不像作者是會累積起來的;但我承認我有點喜新厭舊。在人生的某一段時間,我可能有一個特別寶貝的東西,但當我買了另一個新的「什麼」,我便會轉移注意力到新物品上、用之前寶貝那個東西的方法全心全力的愛這個新物品。當然,我愛這個物品的時候才不覺得它有什麼缺點呢,再怎麼不方便我都願意忍XD   仔細想想,或許這與我的人際關係也有部分對應;比如用全心全意對待一個朋友,但要結交一個新朋友時,又會想要花全部的心力在新朋友身上。和作者建立的「替代性關係」不同的是,我不是那個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以致損失任何一段關係都不會太傷心的人;而是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也可能全部拿出來放在另一個籃子裡的人,這使得我的朋友很容易受傷,我也被困在這個僵局裡頭。   突然發現我也沒什麼資格說作者考慮不周阿哈哈!我大概是考慮不周的另一個極端吧~   或許也是時候開始一些練習了,我的回家功課。

自我介紹

  我是飛俠,現在在高雄醫學大學讀心理學系。目前是為了網際網路與心理學的課程需要,在這裡建立網誌;基本上應該不會有什麼東西,可能就是交交作業吧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