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9的文章

我的主張:適得其所的烏托邦

  要說我有什麼從小堅信不移、甚至視為一種目標或方向的主張,那肯定就是打造一個適得其所的烏托邦。   我非常非常相信,每個人生來一定有些天賦,只要找到並且在這方面持續努力,一定會做得比別人更好;這種成就感讓我們更快樂,以致於我們願意繼續在這方面深造,進而又做得更好,然後更快樂。這將形成一個正向循環,只要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天賦,並且適得其所的去發揮長才,讓每個最適合這個領域的人去從事這份工作,就能打造一個快樂、太平的烏托邦。   這大概是一種「天賦心理學」的觀點。Marcus Buckingham 和被譽為天賦心理學之父的 Donald O. Clifton 曾撰寫《發現我的天才》(Now, Discover your strengths)一書,Tom Rath 也接續發表了此書的第二版(StrengthsFinder 2.0);快速了解他們的主張可以參考 Ch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撰寫的文章: 認識自己 + 找到天賦 = 最佳出發點 。簡而言之,作者們強調:在補足弱項之餘,發揮長項才是成功的關鍵。天賦(talent)是一種突出的活動表現,是反覆出現的思想、感覺和行為模式;若能妥善發揮,輔以知識(knowledge)及技巧(skill),就能化作個人的優勢能力(ability)。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相同。由於天賦與生俱來的特性,過於強調它可能陷入宿命論的思維;因此現今許多正向心理學的研究致力於探討人們後天能培養的成功條件,好比  Carol Dweck 提出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 K. Anders Ericsson 的提出的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  和  Angela Lee Duckworth 提出的恆毅力(Grit)  等。我的回應是,雖然他們的主張都試圖弱化天賦的重要性,但後天的努力與天生的條件並不相違背,綜合起來反而能有加乘的效果:以成長型思維探索天賦、以刻意練習和恆毅力發展天賦,必能培養出絕佳的個人優勢能力。   新興的認知神經科學對大腦的可塑性進行許多研究,認為大腦的迴路能夠重建,故可經由訓練來增強既有的連結、某些區域甚至能長出新的神經元(著名的倫敦計程車司機腦部變化研究由 Katherine Woollett...